从“厕所实验室”到“隐形冠军“ 盛瀚色谱打破国外垄断 国产离子色谱仪实现逆袭
2025-04-25 20:00:00
浏览量:
作者:品牌运营中心
在某个细分领域默默耕耘少有人知,一朝出手就能成为细分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这种传奇式的企业往往被称作“隐形冠军”。坐落于崂山区株洲路的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瀚色谱”)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科技含量较高,长期以来,色谱仪产业被美国、瑞士的几家行业巨头垄断。然而,在创始人朱新勇的带领下,盛瀚色谱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从跟跑到超越的逆袭,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向着全球领先的目标大步迈进,成为国产离子色谱仪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目前,它是国内最大的离子色谱生产研发基地,也是唯一一家集离子色谱仪整机、核心部件、耗材产品自主研发的离子色谱仪企业。
全球领先的
“隐形冠军”
离子色谱仪是用来分析、检测阴阳离子的科学分析仪器,主要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包括地面水、饮用水、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酸沉降物和大气颗粒物等样品中的阴阳离子,在食品、医药、石油化工、工农业生产、地质、公安和海关等行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盛瀚色谱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80年代讲起,彼时的中国离子色谱产业还是一片空白。1981年,美国厂商在天津多国仪器展览会上断言“中国几十年内造不出离子色谱仪”,这句话刺痛了刘开禄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心。1983年,中国首台国产离子色谱仪ZIC-1在青岛崂山电子实验所诞生,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新勇接触到了离子色谱仪行业,已经在贸易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朱新勇敏锐地察觉到国内市场对离子色谱仪的巨大需求以及国产替代的可能性。尽管当时受限于技术积累和产业链薄弱,国产仪器长期被进口产品压制,但朱新勇毅然决定投身其中。“2002年成立盛瀚时,我们就有一个信念,要做世界一流的离子色谱仪,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离子色谱仪。”朱新勇说,创业初期,公司仅有240平方米的场地,研发空间极为有限,他们甚至将男厕所改造为合成实验场地。由于资金紧张,通风柜等设备没钱购买,只能用500块钱的吸排油烟机和塑料布简单处理通风问题,研发人员在充满有毒试剂气味的环境中工作,戴着口罩进行实验。
书写国产仪器
逆袭传奇
从2006年开始自主研发,盛瀚色谱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四年磨一剑,2010年,公司推出第一代离子色谱仪产品,但这款产品仅能在有限范围内应用。面对诸多不足,盛瀚色谱没有气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08年,对于盛瀚色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水质检测成为当务之急,盛瀚色谱的产品在此次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国产离子色谱仪的价值。同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食品安全检测对离子色谱仪的需求激增,进一步推动了国产色谱仪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盛瀚色谱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譬如,离子色谱仪的核心技术——离子色谱柱,是盛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盛瀚因此也成为中国唯一、世界第二个既能生产整机,也能批量化生产离子色谱柱的企业。朱新勇向记者介绍,离子色谱柱是离子色谱仪的核心部件之一,是色谱系统的心脏。只有把色谱柱做好,才能做好整机,才能不受制于人。盛瀚通过多年攻关,研发成功并批量化生产色谱柱,打破了进口品牌十余年的垄断。除了色谱柱,公司还在泵的研制技术和化学淋洗液发生器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今,盛瀚色谱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出口到80个国家。朱新勇说:“盛瀚色谱目前99%的零部件已国产化,仅剩膜材料等细节待突破,预计3至5年内全面解决。”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成果斐然,盛瀚色谱成功打破了国外在离子色谱仪领域的长期垄断,书写了国产仪器的逆袭传奇。
打造仪器仪表行业的
“青岛名片”
在国内仪器仪表行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整体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全国范围来看,仪器仪表产业在核心技术和材料方面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一些高端领域,关键部件和核心材料的国产化率较低,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及中美之间战略博弈不断增强的关键时期,科学仪器行业已到了必须集中优势力量,系统谋划行业整体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阶段。”朱新勇说,“大力推进高端科学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实现高端产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是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朱新勇看来,青岛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海洋仪器、电子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仪、离子色谱仪等国内领先。目前,青岛已形成山东省级和国家级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然而,与上海、苏州、合肥、广州、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相比,青岛精密仪器产业仍有诸多方面需要提升。
朱新勇认为,一方面,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缺失,精密仪器企业尤其是90%以上的小微企业没有充裕的技术和资金能力自建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平台,严重制约精密仪器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质量提升。另一方面,青岛精密仪器规上企业数量相对少,2/3的企业为营业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小微企业,除个别领域外,尚未出现真正可以主导整个产业链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企业集团。亟须引进跨国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引导现有企业升规纳统。此外,骨干企业在全市精密仪器产业链及在下游产业中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互补或者良性配套关系,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不健全。精密仪器关键元器件、功能模块、标准检测等支撑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抓住机遇
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仪器仪表产业具有绿色、高附加值、能聚集高端人才且占地少等特点,对青岛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朱新勇希望仪器仪表行业能成为青岛市继啤酒、家电之后的第三张城市名片。“以杭州为例,当地政府对AI企业在人才招聘、企业效益奖励等方面有明确政策,为求职者提供一个月免费吃住等福利,极大地吸引了人才和企业入驻。”朱新勇希望青岛市政府在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仪器仪表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朱新勇的愿景背后是青岛把精密仪器仪表列入重点突破的新兴产业之一,通过系列“组合拳”,不断强化产业链发展优势——顶层设计上,青岛成立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市领导挂帅重点推进;在生态培育上,青岛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已集聚海克斯康、鼎信通讯等上下游重点企业26家,正聚力打造北方仪器仪表产业总部基地;在创新举措上,青岛两年间推动11个仪器仪表项目获部市联动支持,拟支持资金近1.5亿元……目前,全市仪器仪表领域规上企业达85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产业链规模达160亿元。
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让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不断在全国增强“显示度”,引领着我国仪器仪表国产化、高端化发展进程。“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朱新勇说,“我相信,青岛的仪器仪表产业一定能够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也希望国内仪器仪表企业能够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共同推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迈向全球领先水平。